文 | 区县那点事申捷策略
夏末秋初,在湖南张家界的山间茶园里,你仍旧可以看到茶农指尖翻飞,将一片片嫩芽收入竹篓。
不同于传统木本茶树,这种藤本植物一年能采两到三季,是土家人世代制茶的"宝贝"。因制成的干茶表面总是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莓茶"的称呼便渐渐传开,成为如今广为流传的定名。
莓茶看似不起眼,市场潜力却很大。据共研产业咨询分析,2023 年中国莓茶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6.5%,而张家界全市莓茶产量占了全国总产量的 90% 以上。
永定区作为"中国莓茶之乡",目前莓茶种植面积达 15 万亩,规模居全国首位。全区莓茶产业综合产值也已突破 28 亿元,预计到 2026 年可达 40 亿元,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绿色支柱产业。
资源丰富的永定区,为何偏偏选择这株小小的"莓茶"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永定区又是如何打破地理阻隔,让其从武陵山区走向全国,远销世界?
从"隐于深山"到"一带一路"
市场上申捷策略,很多人将"莓茶"定位为新兴茶饮,只是因为与传统茶叶对比,它的形态"新",进入市场的时间短,但这并意味着它是近些年才有的。
在张家界《永定县志》中,详细记载了 700 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在深山采摘野生莓茶的茎叶,晒干、炒制后制成茶饮;明初,大庸茅岗土司用莓茶制作"土司王茶",向朝廷进贡。在《土家族医药学》《全国中草药汇编》《湖南中药材(2009 版)》这些药典中,莓茶也以中草药的身份被收录。当地土家人更是将它当作"长寿茶",日日饮用。
但零星的野生资源难以形成规模,张家界莓茶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农户自采自饮阶段。
直到 1993 年,当时还在永定区林业局任职的黄宏全,一次偶然的考察与莓茶结缘。此后 8 年,他与同事一起进行了深入研究,才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莓茶科学技术体系、知识产权体系和莓茶文化体系。永定区的莓茶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莓茶 - 茅岩莓 - 张家界莓茶"的名称迭代。
经科学考证,莓茶是第四世纪冰川灭绝性扫荡后遗留下来的极为珍贵的植物,且处于"土壤富硒带、微生物发酵带、植物亚麻酸带"三重黄金地带,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它的黄酮含量堪称植物界的"黄酮之王",其芽尖总黄酮含量可高达 43.78%,是杜仲的 450 倍、银杏的 110 倍、三七的 87 倍、蜂胶的 45 倍。2010 年,张家界莓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就是对其品质最佳的认可。到 2013 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莓茶为新食品原料,张家界莓茶才真正开启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与大部分农产品一样,张家界莓茶产业早期也面临着分散种植、品质不稳、加工能力不足等各种问题。
永定区选择用科技破解,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先是制定了《张家界莓茶种植技术规程》,让莓茶种植有标准可依;后开展太空育种技术攻关,使莓茶发芽率提升 15%、黄酮含量增加 8%,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更科学高效地管理茶园申捷策略,永定区部分莓茶企业还引进了土壤墒情全自动监测系统、小气候观测站、生态智能杀虫灯等技术,实现了茶园的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管理。
而在加工端,企业通过大规模引入自动化设备,建立经 SC 认证的莓茶加工生产线和 GMP 生产车间,不仅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还将鲜叶年加工能力提升至 2 万吨。
经过多年耕耘,永定区的张家界莓茶产业终于从分散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了现代化产业集群。截至 2023 年,永定区培育了 23 家龙头企业;建设了 1 个莓茶国家特色产业强镇、4 个莓茶特色省级示范园、1 个省级莓茶种质资源圃、2 个星级茶旅融合示范园、2 个万亩集中连片莓茶乡镇、3 个莓茶发展产业带。
张家界莓茶也随着产业的扩张,从"深山"走向全国各地,甚至远销韩国、日本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16 年至 2019 年,永定区莓茶出口额共达 64.8 万元。2024 年,张家界莓茶又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乘着这股政策东风,张家界莓茶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将更有底气,让更多国家的消费者认识这份"中国好茶",更将为永定区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添上一笔。
但张家界莓茶的价值远不止如此,永定区又该如何跳出"框架",释放产业的能量?
"张家界莓茶"不只是一杯茶
张家界莓茶在永定区不只是一杯茶。
在这里,莓茶的形态早已超越传统茶饮:从传统的茶叶,到莓茶酒、莓茶饮料等创新饮品,到面膜、牙膏等日化产品,再到高附加值的黄酮提取物、二氢杨梅素,甚至还有"莓茶染""新型莓茶纤维材料"等跨界产品。
300 余家精深加工企业构建的产品矩阵,正不断拓展莓茶的价值和产业边界,让莓茶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可饮"走向"可用"。
在产品不断拓展边界的同时,张家界莓茶的品牌也在不断"进化"。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权威认证,到"茶博会金奖""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的品质背书,再到"创新养生茶金奖"的理念被认可 …… 这一系列荣誉加冕的背后,藏着品牌的深层蜕变——张家界莓茶早已跳出"单一茶饮"的范畴,逐渐成为一种承载健康理念的生活方式符号。
当产品走向市场,每一款袋泡茶、每一瓶莓茶饮料、每一盒黄酮含片,都成了传递品牌价值的"名片",悄然拉近品牌与用户的距离,让"喝莓茶"从偶然选择变成日常习惯。
而当"茅岩莓""长寿藤"等企业子品牌,纷纷归于"张家界莓茶"区域公用品牌麾下,这些小"名片"便形成了强大的集群效应。正如当地某莓茶企业的实践所展现的那样——接入区域公用品牌后,产品认可度显著提升,公司莓茶年销售额突破 2000 万元,高端芽尖茶售价更是达到每公斤 1000 元,印证了"母品牌 + 子品牌"模式的价值爆发力。
而随着茶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张家界莓茶又被赋予了"城市名片"的新身份。在白马山莓茶主题公园的研学体验中,在天门郡莓茶旗舰店的游客打卡里,在"魅力湘西"剧场的伴手礼货架上,莓茶不再只是静置的商品,更成了承载张家界山水风情与土家文化的载体,跟着万千游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产业的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张家界莓茶又成了富民强县的"引擎"。莓茶产业人均增收从 2019 年的 5000 元提升到 2022 年的 8000 元以上,永定区 9 万多农民通过莓茶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残疾人肖伍国的故事更为生动——他从最初 3 亩莓茶地起步,一步步将规模扩大到 186 亩,不仅自己脱了贫,还直接带动 20 多人就业,让"小产业"托起了"大希望"。
莓茶产业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回乡创业。此时,张家界莓茶就像是牵引青年回乡的"红线"。
" 90 后"杨雪娇便是其中之一,她告别深耕多年的旅游业,回到村里流转了 200 多亩闲置土地种起了莓茶,用青春力量为家乡产业注入新活力。这样的"归雁"故事,在永定区的莓茶之乡不断上演,让乡村振兴有了人才的支撑。
张家界莓茶的成功申捷策略,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当暮春的细雨再次滋润武陵山脉,那片蓬勃生长的嫩芽,将继续书写中国乡村产业的振兴故事。
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