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利赢汇
解放战争期间,黄埔军校出身的师兄弟之间的对决,成为一抹独特而耐人寻味的风景线。
黄埔的兼职教员陈毅,以及师范毕业的粟裕,在战场上击败了不少来自黄埔的精英将领。比如,在苏中战役中他们战胜了一期的李默庵;宿北战役里,二期的戴之奇为保阵地“杀身成仁”;鲁南战役俘虏了一期马励武;莱芜战役活捉了一期的李仙洲和韩浚;孟良崮战役中击毙四期的张灵甫;济南战役生擒三期的王耀武;而淮海决战则击毙了二期的邱清泉,俘获了一期的杜聿明。
四期出身的林总在东北战场更是战绩显赫,他击败的黄埔校友涵盖了一期大师兄杜聿明、侯镜如、范汉杰、郑洞国,四期同学潘裕昆、阙汉骞、刘玉章、向凤武、沈向奎,五期师弟郑庭笈、龙天武,六期小师弟廖耀湘,以及七期小师弟刘云翰。
展开剩余84%因此,蒋介石校长曾慨叹:“这么多一期生,竟然打不过一个四期生!”
此外,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军黄埔四期的林总可以指挥一期的大师兄陈赓,而在蒋军阵营中,却极少见到师弟指挥师兄的情形。譬如淮海战役中,胡琏既不能指挥杜聿明,也无法指挥黄维。
这到底是个例,还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指挥体制与两军胜败有没有必然关联?
黄埔四期的林总指挥一期陈赓的情况,是在解放战争后期出现的。三大战役之后,素有“固若金汤”之称的千里长江防线不复以往“天堑”的威慑力,长江下游的汤恩伯集团退守上海,三野军队攻占“总统”府,而陈赓的第四兵团原计划协助攻坚,却临时改变任务,切断了浙赣铁路。
随着三野解放被称作“冒险家的乐园”的上海,敌军江南防线门户大开。二野和四野的作战方向分别是西南和中南,然而二野三个兵团却在四野东侧,两大野战军必须交叉运动。为提高效率、实现三军协同,陈赓第四兵团临时划归林总的四野,直指广东。同时,四野的47军、50军、42军124师则划归二野,进军大西南。
可以说,林总指挥陈赓,是主席调度中的一手高妙棋局。
此举带来诸多好处:最大限度缩短了进军西南和中南的时间,有利于实施大规模迂回包抄,实现出其不意的袭击,保证了二野与四野这两大集团军的兵力平衡,避免了刘伯承指挥四野、陈赓指挥二野时可能出现的生疏感。
然而,这样的调整也带来了磨合的挑战。
在刘伯承、邓小平带领的西南进军过程中,四野的三个军七个师表现出色。比如曹里怀率领的47军139师,在大庸战役中歼灭了敌122军主力,141师在白马山打了五场胜仗,连续发动朝天望夹击战、大陆垭突击战、茶园袭击战、豹崖围歼战和黑大桥阻击战。白马山战役打通了进军重庆的道路,宋希濂残部溃逃川南。
曾泽生指挥的50军和42军同样表现优异,50军先后解放石柱、大竹、渠县、营山、蓬安等县城。42军155师攻克石柱,逼近丰都,124师解放秭归,均取得显著战果。
然而,陈赓第四兵团在进军两广过程中与林总产生了三次分歧。
作为“黄埔三杰”之一,陈赓在主席、周恩来、刘伯承等上级面前表现出顽皮幽默、毫无拘束的性格;而面对临时上级、黄埔四期的小师弟林总时,更显自由随性,特别是在战术问题上。
三次分歧主要集中在具体战术细节上,林总注重战略方向,陈赓则关注战术落地,虽路径不同,目标一致。主席高瞻远瞩,三次都支持了陈赓的建议。林总身为百万大军统帅,也大度接受,没有介怀,与陈赓依旧保持融洽。
在我军内部,虽然存在山头和个性,但并不妨碍整体协同作战。
1949年11月,我军在重庆武隆白马山战役中歼敌3000余人,俘获敌军万人,缴获辎重和战马逾四百门和六百余匹,战果丰硕。
反观蒋军阵营,黄埔系、保定系、土木系等各派系之间等级森严。
军阀混战和土地革命时期,升任师长的多为黄埔一期出身的将领,如胡宗南、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黄维、孙元良、范汉杰、刘戡、余程万等。即使是旅长如陈明仁、侯镜如等人,抗战期间也普遍晋升为军长、集团军司令或方面军司令。
蒋军“五大主力”首任军长中,18军陈诚是黄埔教官,74军俞济时、新1军郑洞国、5军杜聿明均为黄埔一期,唯一例外的是新6军的廖耀湘,属于黄埔六期,但该军成立于1944年较晚。
被誉为“抗日铁军”和“御林军”的74军,继任军长是黄埔三期的王耀武。按资历应由三期李天霞接任,但被黄埔四期的张灵甫“半路截胡”,导致整编后的74师张李二人虽表面和谐,实则暗藏心结。有人认为,这成为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见死不救”的主因。
在蒋军内部,很少出现黄埔师弟指挥师兄的现象。
抗战胜利后,黄埔三期的王耀武主政山东,引发了长期驻扎山东的李仙洲极大不满。莱芜战役前,王耀武下令撤退,李仙洲无法找到殿后部队,黄埔三期的46军军长韩练成与黄埔一期73军军长韩浚,都拒绝留下阻击掩护大队撤退。
结果,黄埔系内部的内讧导致短短三天内5.3万蒋军覆灭。
为何同样是师弟指挥师兄,两军结局却迥异?
林总和陈赓虽有分歧,但丝毫不影响痛歼敌军;而王耀武与李仙洲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酿成莱芜战役的惨败,四期的张灵甫和三期的李天霞也为内部争斗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承前启后的淮海战役中,尽管胡琏无法指挥杜聿明,却完全可以顶替久疏战场的黄维,担任12兵团司令。若如此,“军神”刘伯承面对狡猾且猛勇的胡琏,未必能占到便宜,更难以实现合围。
然而,这种可能从未成为现实,蒋军覆灭的结局已无力回天。
根本原因在于蒋军阵营极端讲究“论资排辈”,黄埔小师弟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越过师兄,不论师弟多么出色,师兄多么无能或失势。
黄维年轻时并非书呆子,20岁任团长,24岁升旅长,34岁任军长,堪称少年英才。红军围攻赣州时,黄维率18军11师32旅飞速驰援,架设浮桥潜入赣州。红三军团多次进攻无果,32旅突袭红1师,师长侯忠英阵亡,政委黄克诚幸免于难。这次惨败令彭德怀晚年仍耿耿于怀。
然而,44岁的黄维已不同往昔,确实不如胡琏更适合担任12兵团司令。
黄埔四期的林总与胡琏,在不同统帅手下,获得截然不同的发展空间。
主席用人观念与蒋校长迥异:他不仅看资历,更注重能力;不仅讲山头,更重视协同配合;注重部队配合,也不排斥灵活应变。
粟裕将军回忆他如何从朱毛那里领悟军事指导思想时说:
“我从毛主席和朱德那里学到最深的体会是,战争有其内在规律,克敌制胜必须依赖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规律。两军对阵,不只是兵力、火力和士气的较量,更是指挥艺术的较量。战争指挥艺术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或许,这也正是我军和蒋军两大阵营截然不同的根本所在。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利赢汇,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发布于: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