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华信投资,#中介雇人看房砍价60万搞崩房东心态# 的话题突然冲上微博热搜榜。
在成交量下滑、房东出货意愿增强的背景下,部分二手房中介为了快速促成交易、赚取佣金甚至差价,玩起了“演技派”操作——
他们专门雇人扮演潜在买家,用极端低价轮番施压房东,有的还上演“双簧戏”制造房源滞销假象。
这波操作下来,把很多行业内人士都看傻,这不是把卖家当猴耍吗。
当前二手房中介的“压价套路”,早已不是个别从业者的临时起意,而是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的“逐利链条”——
从日结200元的“临时演员”,到月入50万的中介老板,每个环节都在把房地产交易异化为一场针对房东的心理围剿。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演员”的工作内容很简单:
跟着中介去看房,面对房东时故意挑刺,再报出远低于挂牌价的数字,比如339万的房子直接喊280万,538万的房源咬死470万不放。
这些“演员”不用承担任何交易风险,只要配合完成“砍价表演”,一天就能拿到200元报酬。
而链条顶端的中介老板,靠着这种“变相压价收房、再高价转手”的模式,收益相当可观——
有中介工作人员透露,“一个月收50套房子,50万肯定能赚到”,言语间满是对这种模式的认可。
支撑这场“表演”的,是中介行业扭曲的考核机制。
链家内部人员坦言,他们每天必须完成15组客户带看指标,仅靠真实有购房意愿的客户,很难达到要求。
“雇人带看”成了最省事的办法:
既能应付公司考核,又能借这些“假买家”的口,反复向房东传递“你的房子卖不上价”的负面信号。
时间一长华信投资,不少房东在频繁的低价冲击下,心理预期逐渐崩塌,从最初的坚持报价,到后来的无奈妥协,甚至出现眼泛泪花降价的情况。
中介们还为这套操作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让真实买家直接和房东谈,万一价格谈不拢,买家可能就不考虑这套房了。
中介先让‘演员’先去探底,能摸清双方的价格差距,后续撮合更顺利。
如果说“雇人砍价”是中介的“明招”,那“隐藏成交价”就是他们的“暗棋”——
这两招结合,直接在二手房市场制造了一个“信息黑洞”,让买卖双方彻底失去价格参考基准,只能任由中介摆布。
近期链家突然停止公示二手房成交价的操作,与“雇人压价”形成了诡异的逻辑闭环。
一方面,中介用“演员”轮番报低价,不断压低房东的心理预期;
另一方面,隐藏真实成交数据,让房东不知道同小区、同户型的房子实际卖了多少钱,
只能听从中介“现在市场不好,只能降价”的忽悠;而真实买家也不清楚合理的报价区间,要么不敢出价,要么跟着中介一起盲目砍价。
最终,整个市场陷入“卖家盲目降价、买家盲目砍价”的混乱,而中介则在这场混乱中,牢牢掌握了房源定价权。
要知道,2024年上海二手房成交总量达到21.6万套,其中绝大多数交易都是通过中介完成的。
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却依赖中介构建的“信息黑箱”运作,相当于把本该由市场决定的房价,交给了以逐利为目的的机构操控。
对比深圳的做法,这种“信息垄断”的问题更显突出——
深圳的中介平台早已恢复公示真实挂牌价与成交价,购房者打开APP就能看到同小区最近的成交记录,能清晰判断市场行情;
而上海的房东,只能在“538万被砍到510万”的迷茫中妥协,链家所谓“隐藏价格是为了防止市场恐慌”的说法,更像是为操纵价格找的借口。
当市场失去透明的价格锚点,“雇人砍价60万”的极端案例,就可能从个别乱象扩散成行业潜规则,最终导致房价信号失真,摧毁整个二手房市场的健康根基。
乱象频发的背后,还有佣金制度与监管力度的双重推手。
目前二手房中介的主要利润来自成交佣金,比例通常在1%-3%,部分机构还会通过协助办理贷款、推荐装修等增值服务额外赚钱。
这种盈利模式下,“成交速度”远比“价格公平”更重要——
一套339万的房子,哪怕砍价60万到279万成交,虽然佣金总额少了一点,但快速成交带来的确定性收益,加上后续可能的差价空间,远比花时间匹配真实买家、争取合理价格更划算。
而监管力度不足,更让部分中介有恃无恐。
杭州早已通过常态化检查查处虚假房源、信息公示不全等问题,还推行了“云签约”自动备案制度,让每一笔交易的流程和价格都阳光化;
但上海的监管却明显宽松,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地500余家二手房中介机构中,近期仅1家受到行政处罚。
当合规成本远低于“月入50万”的违规收益时,“雇人砍价”自然成了部分中介眼中的“致富捷径”。
在言叔看来,要根治这些乱象,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垄断与重构利益机制。
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参考深圳经验,强制推行二手房成交价透明化,建立政府主导的价格数据库,要求所有中介平台同步公示真实成交记录,让“演员砍价”失去操作空间;
另一方面,要改革佣金计取方式,从“按成交价比例收费”改为“按服务时间、服务质量收费”,避免中介为了快速成交而牺牲买卖双方的利益。
对普通房东和购房者而言,也需要提高警惕——
遇到“频繁带看却始终是陌生面孔”“一上来就报极端低价”的情况,就要当心可能是中介的“套路”。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容忍中介“作妖”,市场才能回归本该有的理性与秩序。
作者:言叔,资深财经评论员,坚信 “认知才是最大的不动产”。关注我,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